原标题:北京城延续几百年的“品”字形城墙平面的总体布局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?
嘉靖皇帝很早就有扩建外城的打算了,只是苦于国库里没有太多钱。一年一年地挨下来,结果挨到二十九年的“庚戌之变”,被蒙古兵给整了一下,嘉靖君臣再也挨不下去了,外城还是得修。
当时有个叫朱伯辰的给事,他考察了京郊的四面,发现京城北部的元代土城仍有遗存,可以作为新建的基础。有土城做基础无疑可以省工省力还省钱,从北部开始建筑外城显然是很方便的,可工程却是从南面开工了,这是为什么?原来,按照“左祖右社,前朝后市”和“面南背北”的建城理念,南面是正向,当然要从南城开始。并且南城人多,已经形成规范的街道和市集,历经辽南京、金中都时代的繁华,这里一直都是商旅聚集地。修前三门的关厢和南面城墙,还可以保护城内的居民。跟南边比,京城北边显然空旷冷清得多了。
外城原计划要筑120里,四面包围内城,可是开工不久还是因为钱不够,难以继续下去了,只好围绕着天坛和山川坛的东、南、西三面建了一段,东头折向北接内城东南角,西头也折向北接内城西南角,其他三面怎么办?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吧。这一等就一直到明朝灭亡、清朝灭亡也再没被提起过。
因为没有钱,外城的城墙筑得比内城城墙要矮,修筑的质量也不如内城坚实。外城一共有7个城门,南面跟崇文、正阳、宣武三门对应的是左安门、永定门、右安门,东西各有东便门、西便门、广安门、广渠门,合成“外七门”。这样,北京的“内九外七皇城四,九门八点一口钟”就出现了,也最终确定了北京城延续几百年的“品”字形城墙平面的总体布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